不管你現在的計劃是什麼,是不是也像我一樣一直對未來感到猶豫,我都想給予鼓勵,因為人生真的很不可思議
再到美國與當地家庭一起生活,感受大國雪地的異國風情。因為一直以來做計劃的習慣,幾乎沒有多少考慮以及猶豫,很快就踏上我的外國冒險,以五年為單位,中間穿越不同國家,然後在三十五歲之前完成全部的體驗。
五個國家、五場冒險、五種旅行方式,最後我留下了五份深刻的記憶,也得到了在日本工作的機會,甚至成為了日本人妻。而五年計劃是什麼?事實上就是在為未來計劃,將所謂的夢想,原本空洞的作夢,實際化作具體,變成當下實際在做的每件事。我最害怕的就是浪費生命,我可以做出錯誤的選擇,但不允許自己錯過選擇的機會,在適當的時機準備好而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,是我對自己最大的要求,所以一直以來習慣為未來做打算。印象最深刻且反覆修正過最多次的,就是到國外生活的規劃。各國雖然打工度假年齡要求不一,仍多以三十歲為限,最晚的加拿大是三十五歲,因此我計劃利用變換不同國家的方式,去不同的國家冒險。
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會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用線條寫上五年計劃。最一開始非常的簡陋,就是橫向十二個月,縱向五年,標示上年份跟月份,然後標註我生日的月份之後,再用很簡單的線條標示我這一年從幾月到幾月要做什麼,從這一年到下一年要完成什麼。然後就是開始寫啦⋯⋯ 問:這回的調查過程當中,讓您印象最深的那個受訪者或者哪段經驗?為什麼? 答: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,不過馬上躍入腦海的經驗,是有機會和把這樁古怪、重要案件的碎片拼湊起來的美國幹員及調查員談論案件細節。
這故事太震撼了,所以我知道其他人也會對這個故事感興趣。身為一個揭發犯罪行為的記者,總是有些職業風險,不過這不比你寫別的東西——例如說報導黑幫——來得嚴重。通常來說,那些金融警察真的相當面無表情、難以親近,所以當我聽他們說起查覺「我們追查的幕後黑手居然是個在臥室裡的小鬼」時的感受,真的非常有趣。——而且,過了好幾年,相關單位才追查到他的頭上。
問:《惡血》作者提過在調查過程中曾受到威脅及跟監,您遇過類似的狀況嗎?有的話會如何處理? 答:我寫《閃電崩盤》時沒有受到威脅,不過職業生涯中的確遇過。一開始修課,我就發現我的確樂在其中,不過得到過了幾年之後,我才真的開始深愛此事。
中間曲折的過程,記述在《閃電崩盤》(Flash Crash)一書當中。他們都是很棒的藝術家,我相信他們會做出令人激賞的電影。《閃電崩盤》描述交易員納凡德.辛.薩勞,他在自家臥室靠交易期貨賺了7000萬美金之後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,調查局指控他是全球金融崩潰的禍首。納凡德是個那麼神祕古怪的人。
問:您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想要成為記者?有什麼人或什麼事啟發了這個念頭嗎?您為什麼選擇財經領域呢? 答:我很晚才進新聞業。我只希望政府以足夠的知識和理解來推廣、在某些時機進行干預,確認利益不會被少數精英團體獨佔——這是很多人對「高頻交易」崛起的憂慮。我知道這會是個奇妙、罕見的故事,做了一些報導之後,我發現納凡德真是個狂野、有趣,獨一無二的人物,他的特立獨行讓自己身陷一個相當不尋常的狀況,這些發現讓我相當驚訝。問:《快閃大對決》提到的「高頻交易」揭露在電腦技術介入操盤之後產生的交易不公平,但以電子技術取代人工似乎是個不可逆的趨勢。
前六個月用來研讀我找得到的所有東西,以及整理訪談人物列表。他近乎直覺地與數字打交道,但不怎麼擅長和人打交道。
到目前為止,我認為寫書最重要的,是找到我熱衷的題材。接下來就是把你蒐集到的資料架構成每一章的細節內容。
這整個調查團隊後來變得蠻喜歡納凡德,而且和其他很多人一樣,變得還蠻同情他的。他的生活範圍很簡單,但在這個範圍內做的事並不簡單。二十幾歲時,我完成大學學業,沒什麼方向。金融危機之後,許多銀行陷入困境,我開始報導各種醜聞,並且發現箇中趣味:那些誘惑、機巧、伴隨而來的後果,以及在這一切背後運作的那些人。製作一本非小說書籍的過程漫長,有時會令人沮喪,你確實需要對該主題的熱愛,才能驅動自己繼續前進。您認為對主管機關及投資而言,可以怎麼避免類似的不公平情況發生? 答:這本書的大主題之一,是自動化的興起,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。
問:目前您可以公開的資料當中,您第一個調查的是哪個案子?調查最久的是哪個案子?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? 答:讓我開始調查白領犯罪的案子是2012年倫敦的「LIBOR醜聞」,這椿案件牽涉到許多不同銀行的交易員聚在一起,協議調高利率好讓自己的交易獲利。有兩件事對我深具啟發性。
我們聯絡了追蹤、報導,寫出這本書的記者連恩.范恩,范恩(Liam Vaughan)客氣、有效率地回覆,敘述了發生在書背後的故事。有錢人涉案之後,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阻止你發表報導,所以你必須確保自己始終準確、公平。
在金融市場裡的問題之一就是,這事幾乎就在有關當局的眼皮上發生,但一直要到為時以晚,當局才真正掌握狀況問:如果有機會採訪納凡德,第一個會問他什麼問題?最想問的會是什麼問題? 答:好問題。
我知道這會是個奇妙、罕見的故事,做了一些報導之後,我發現納凡德真是個狂野、有趣,獨一無二的人物,他的特立獨行讓自己身陷一個相當不尋常的狀況,這些發現讓我相當驚訝。您認為對主管機關及投資而言,可以怎麼避免類似的不公平情況發生? 答:這本書的大主題之一,是自動化的興起,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。他不認為自己做的事有什麼問題,但他坐在英國自家臥室的電腦前,讓美國股市瞬間暴跌、市值一眨眼蒸發一兆美金。這是工作的一部分,所以你得決定你是否能與之共存。
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報導在2014年出現,當時我和幾個同事寫了一篇報導,談到諸如JP摩根、巴克萊或瑞銀等等銀行交易員,透過聊天室協議共同推高匯率。有錢人涉案之後,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阻止你發表報導,所以你必須確保自己始終準確、公平。
問:《惡血》作者提過在調查過程中曾受到威脅及跟監,您遇過類似的狀況嗎?有的話會如何處理? 答:我寫《閃電崩盤》時沒有受到威脅,不過職業生涯中的確遇過。有兩件事對我深具啟發性。
交易所和貿易公司一直是政治團體的主要捐助者,可以找到最厲害的律師和說客,但監管單位的資源嚴重不足。電影製作算是個獨立的創作,我的參與有限,而我希望他們能準確抓住這起事件中同時存在的幽默及悲劇,我超期待看他們怎麼在大銀幕上詮釋。
我非常小心,不冒不必要的險,我的雇主彭博社則是這方面有力的依靠。我一直喜歡閱讀和寫作、政治和歷史,所以幾乎是一時興起地申請了一個新聞學課程。第二是我發現,有些作家可以將新聞與偉大的故事相互結合,例如楚門.卡波堤、諾曼.梅勒、瓊.蒂蒂安,或者湯姆.沃夫。我寫過與IRA及組織犯罪相關人物的報導。
通常來說,那些金融警察真的相當面無表情、難以親近,所以當我聽他們說起查覺「我們追查的幕後黑手居然是個在臥室裡的小鬼」時的感受,真的非常有趣。問:您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想要成為記者?有什麼人或什麼事啟發了這個念頭嗎?您為什麼選擇財經領域呢? 答:我很晚才進新聞業。
問:目前您可以公開的資料當中,您第一個調查的是哪個案子?調查最久的是哪個案子?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? 答:讓我開始調查白領犯罪的案子是2012年倫敦的「LIBOR醜聞」,這椿案件牽涉到許多不同銀行的交易員聚在一起,協議調高利率好讓自己的交易獲利。我只希望政府以足夠的知識和理解來推廣、在某些時機進行干預,確認利益不會被少數精英團體獨佔——這是很多人對「高頻交易」崛起的憂慮。
接下來就是把你蒐集到的資料架構成每一章的細節內容。納凡德是個那麼神祕古怪的人。